我是汉语国际教育2201班姬存伟,在高铁站接到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的老师和学生们时,一场文化盛宴的碰撞悄悄播下了种子。在志愿活动中,我和其他三位志愿者在付出与收获中度过了这值得回味的一周。
带学员们轻抚古琴琴弦时,他们眼里的好奇像被拨动的音符,明明是第一次体验,指尖落下的那一刻却带着天真的韵律。书法课上,有人把“平安”写成“小怪兽”,那一刻“横竖”不再墨守成规,每一笔落下都是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书院门的墨香里,传统文化和外国语言一次次碰撞,孩子们努力用汉语和每一位擦肩而过的人们沟通;大唐不夜城的灯火下,合影的快门声停不下来,他们用稚嫩的汉语和过往的行人打招呼,在一声声“你好”中、在一次次无需语言的击掌拥抱中,我看到的是共同向往,听到的是祝福之声。
离别的拥抱来的很快,我们对彼此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和其他几位志愿者一样,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也被亚美尼亚的老师和孩子们感染,文化从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温暖共鸣。当古都的底蕴遇上年轻的视角,文化便有了超越地域的力量。它不再是书本里的文字,而是能连接心灵、碰撞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火种。我们传递文化,更读懂了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生命力与未来的方向。


我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301班的刘荣,参加本次夏令营,使我获得了有趣且开心的回忆。虽然最终我们分离,但是此次经历千金难换。
八天的西安之行,像一颗饱满的石榴,掰开时满是晶莹剔透的惊喜。当亚美尼亚的同学们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念出“你好”,当我们一起在宣纸上歪歪扭扭写下“平安喜乐”,文化的差异就在墨香里悄悄融化了。
课堂上,他们学习汉字,领略造字法的趣味。学唱《茉莉花》时最是热闹,有人把“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唱成了轻快的调子,笑声混着旋律,成了最特别的和声。
夜游大唐不夜城那晚,灯火如昼。他们在美丽的灯火前合影,留下珍贵且美丽的记忆。
离别的时候,伤感涌上心头。这七天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更让我懂得:世界的多样,从不是彼此的注解,而是相遇时,能笑着说“原来你是这样的”。




我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401班的何丫丫,这是我带领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的学员们在西安的最后一天,像一场梦幻的相遇,虽有遗憾,却藏着另一种清澈的欢喜。
学习汉字时,他们认真跟读、一笔一画书写;写毛笔字的时候,墨汁滴在宣纸上,晕成小小的云,他们兴奋地举起来:“是西安的雨”!原来文化的共鸣,有时比味蕾的触碰来得更突然。
钟鼓楼下,我们对着青砖上的凹痕猜年代。阳光穿过檐角的风铃,叮当作响的旋律里,我们互相理解,互相帮助,所有的语言都化作了一个温暖的拥抱。夜游大唐不夜城时,我们一起穿越到了盛唐夜晚皎洁的月光之下,友谊的温度比任何滋味都绵长。
分别时,各种不舍席卷而来,学员们送给我们很多小礼物,上面用汉字写着“朋友”。那一刻,我明白,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喜爱早已在学员们的心中酿出了比美食更醇厚的滋味。这是上大学以来第一次深入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思绪万千,我对自己的专业再一次充满信心。分别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们告诉我,会再次回到西安外事学院与我一起学习汉语,体验传统文化,到那时我相信自己会再一次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给予他们更美好的体验和回忆。




我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401班的杨佳怡,很开心担任了亚美尼亚夏令营学员来我们学校交流学习的志愿者,这段经历给我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回忆。当我第一次见到这群亚美尼亚的学员,他们年龄很小,背着厚重的行李,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中文,不禁让我感慨万千。作为志愿者我带领他们入住学校,了解我们的校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大卫的12岁小朋友,他通过了HSK2级,在汉语课上,总能积极用汉语回答老师们的问题。高尔夫文化体验课中,教练老师夸他不仅运动天赋好,汉语也说的非常流利。不论是学习还是体验课中,他总是很专注并且很出色地完成任务,在和学员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亚美尼亚这个国家的美食和文化。也看到了每一位学员对中国的文化的热爱。大卫说他喜欢中国比其他的国家更多一些,尤其是西安的美食和文化。在书法课上,我们互相交换书法作品,我惊叹学员们在短短的课堂上就能写出工整的字迹。在闭幕式上有一个学员给予我们几位志愿者极高的评价,我真的很开心,这是一段奇妙的跨文化缘分。




